SeedifySeedify
  • 2025-03-09 产品1
  • 2025-03-09 产品2
  • 2025-03-09 我如何拆解产品
  • NTU AI Book Club
  • SG Cohort
  • Data Analytics Work

    • Personal Writing Platform
    • Local Life Management Analysis Report
    • Data Analytics Project Collection——Chen Hou Hsuan
  • Web3 Project--Super Fans
  • Resume
  • Linkedin
  • Telegram & Twitter
  • Github
  • 2025-03-09 产品1
  • 2025-03-09 产品2
  • 2025-03-09 我如何拆解产品
  • NTU AI Book Club
  • SG Cohort
  • Data Analytics Work

    • Personal Writing Platform
    • Local Life Management Analysis Report
    • Data Analytics Project Collection——Chen Hou Hsuan
  • Web3 Project--Super Fans
  • Resume
  • Linkedin
  • Telegram & Twitter
  • Github
  • 我如何拆解产品

    • 好产品的“好”
    • 拆解产品的方法
    • 我的方法
    • 参考资料

我如何拆解产品

![[../attachments/金川餐廳.png]] Date: 2024-08-06

好产品的“好”

你有没有过,在体会过一款好产品后,忽然感觉——此前的你未免活得太过粗糙、此前的你,甚至未曾好好生活?

那是我在收到女友送的第一份礼物后感受到的冲击,是一款质量很好的蓝牙音箱,触感柔和音质响亮且清晰,上方有个便携的挂钩,最重要的是通体防水!我逐渐意识到——好产品是“真的好”。这样的好是触达人心的,如同一个让人如沐春风的“好人”,好产品成功的原因有许多因素,但首先,它是一个被注入“好”的东西。

我希望通过拆解“好产品”,来理解如何创造“好”。苹果布道师Guy Kawasaki在一次Ted演讲中分享了好产品的5个特质——深度、智慧、完整性、赋能和优雅:

  • 深度:意味着产品功能丰富,随着使用者的专业程度提升,产品仍能持续满足需求;
  • 智慧:指的是产品能理解使用者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功能;
  • 完整性:强调产品所提供的整体体验;
  • 赋能:让使用者感到更具创造力和生产力;
  • 优雅:是设计的美感。

这些特质很像一段美好的人际关系,一段鼓励着我们发挥自己潜能的关系。产品的“好”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它激发、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不论是交付者或是接受者,在产品价值的传递中,产品challenge我们追求卓越、善用工具和头脑做到更好,产品,与人类的美好品质共振。

拆解产品的方法

“产品”作为一个充满梦想色彩的词汇跃入大众的视野,还有赖基于软件、互联网的生活方式蓬勃发展,按照著名产品大佬俞军的提法:进入“软件时代(1970s~)”、“互联网时代(1990s~)”之后,产品越发的专向关注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这就为产品注入了一种人文关怀。

于是,一束聚光灯打在用户身上。

  1. 基于用户需求分析

为此,当今评断的产品优劣的分析,首先看是否、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对于B端产品,要深入各公司业务的实际实现方式;对于C端产品,则仔细拆解消费者的使用场景切片、生活习惯,高度概括的说有功能、交互两个维度:

  • 功能:讲产品的内容,即产品提供“什么”,能解决哪些问题到什么程度
  • 交互:讲产品的形式,即“如何”实现功能,并且提供哪些附加的价值

然而,纯然对此2个维度分析,要避免局限于仅从设计者的巧思和理解的想象用户与产品的关系,而真正的从用户的生活现实去理解他们,对此,用户设计大师Jesse James Garrett提出具体的“用户体验五要素”,即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这个框架不仅可以用来指导产品设计师勾画一款产品不同深度的设计,更体现了——其实消费者感知产品,也是区分不同层次的。我们不妨将消费者感知产品的过程,想象成你去拜访一幢宏伟的建筑,这个体验可以分解成:

  • 战略层:感受建筑初衷,理解它为谁而建,解决什么需求
  • 范围层:探索建筑功能,体验各种设施,了解提供的服务
  • 结构层:领悟空间布局,轻松找到所需区域,感受动线设计
  • 框架层:在具体空间中活动,与门窗、家具等元素互动
  • 表现层:欣赏建筑美学,感受色彩与材质,留下深刻印象

原来,用户很深刻,他们对产品的感知也从抽象到具体的维度,用这样的方式去想象用户似乎更深一层。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借鉴“设计思考”领域非常相似的洞见,用户体验设计师Rick Robinson等人提出了AEIOU观察框架:

  • 活动(Activities):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所进行的具体动作
  • 环境(Environment):用户所处的物理或虚拟环境
  • 互动(Interactions):用户与产品或服务之间的交互方式
  • 物体(Objects):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接触的所有物品
  • 用户(Users):参与这些活动和互动的个体

AEIOU框架与“用户体验五要素”不同的是,后者是为了捕捉从抽象到具体的设计细节,而AEIOU是为了梳理用户的行为细节,捕捉行为和产品交互间的相互影响,从而更好的捕捉到用户的痛点。

综合两种方法,可以更好的评估用户的需求是否被满足。

  1. 基于数据分析

当下的产品迭代更多的重视从市场端去收集消费者的反馈、消费者行为中蕴含的对产品的粘性和喜爱程度,无论是Mark Anderson提出的PMF(产品市场契合),或是Eric Ries在《精益创业》中提出的MVP(最小可行产品)都强调要不断的从产品在市场的检验中,收集相关数据,通过数据指标来映射产品在用户群中,真正的“发酵”情况。

通过对需求的挖掘帮助我们评判产品主观的“好”,而基于产品数据的挖掘,来自实际使用产品后的结果,协助我们评判产品客观的“好”,细心的使用此两方面的工具,足以产生很有价值的洞察。

我的方法

不同的目的,导向不同的行动方法,更聚焦的目的筛选出聚焦的方法,我希望通过拆解产品,获得对“好”的感性认识,为此,在基于需求挖掘和数据分析的方法之上,我还寻求对“好”的理解有更抽象的把握,这样的把握是从反复倾听产品诞生的故事来积累的,我的企图总是试着寻找“产品被创造的原因”,有两个主要的方法:

  1. 寻找核心气质:从产品设计者、公司基因,乃至各种产品的使用者/信徒身上,寻找产品伴随的核心气质,它可能是产品生产者内蕴的东西,在其之上由用户的使用参与生长出来的,这种气质能让深度用户,甚至初次用户明显感受到,它不易描述,但它反映了某种基于价值观产生的生活习惯,抑或反过来
  2. 永远把“问题”和“解决方法”放在一起比较:不要特意区分用户痛点的主次,问题和解决方法总是联袂出现,理解问题,意味着不只理解用户用产品解决的具体问题,更理解该问题背后,用户面临的整体生活问题;理解解决方法,也不只意味着知道产品功能对应哪些痛点,更意味着,了解用户有哪些选项,为何本产品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这些方法帮助我回到探究“与人类潜能、气质共振”的话题,产品,好像我们的朋友,有其能吸引人的个性和气质,我们因为臭味相投而相聚;产品,也像建筑,它有丰富的层次,它最初被一砖一瓦的树立起来,有其根本的目的,在其上活动的人,用它做各种用途,要理解产品,必须要理解人们的复杂、人类活动的精彩绝伦,这,就是真正的“好东西”啊!

参考资料

  • The AEIOU Framework: A Guide to Design Thinking and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Mark Baskinger and Bruce Hanington. [2011-01-01]
  • 俞军著.俞军产品方法论.中信出版集团.2020:8.
  • 埃里克·莱斯著.精益创业2.0.中信出版集团.2020:3.
MIT Licensed | Copyright © 2024-present Seedify